邢臺市任澤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冀南革命紀念館位于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游雅街東段的歷史文化公園內,與公園設計融為一體。該館于2009年開始籌建,總投資1500萬元,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主題工程高7.6米。周圍綠化面積15350平方米,種植了各種草坪及喬木。建館期間,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慶黎及省市領導多次給予指導,冀南革命紀念館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組部部長宋平同志親筆題寫館名。于2012年正式對外開放。
冀南革命紀念館外景
冀南革命紀念館館藏信息豐富,館內展廳分為7個區,陳列700余幅圖片、7個文物沙盤、6處雕塑、100余件文物。采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利用聲、光、電技術真實地藝術地再現了當年革命先烈追求光明、投身革命、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填補了土地革命時期冀南人民武裝斗爭史研究的一項空白。
展廳入口
紀念館概況
冀南革命紀念館主要是為紀念上世紀三十年代冀南暴動犧牲的革命先烈和革命老前輩的英雄事跡而建,展廳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冀南暴動和冀南抗戰展廳 主要展示了土地革命時期華北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次農民武裝斗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率129師從太行山東進開辟冀南抗日根據地及陳再道和宋任窮指揮東進縱隊,在冀南浴血奮戰,直至抗戰勝利的斗爭歷程。
1938年7月4日晚,太極拳一代宗師王其和之子王景芳撐船護送鄧小平渡過留壘河(雕塑)
宋任窮時任東進縱隊政委 陳再道時任東進縱隊司令員
冀南革命紀念館重點反映了土地革命時期在中共北方局和河北省委的領導下,鮮明地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在冀南一帶發動了規模宏大的農民武裝斗爭,史稱“直南暴動”,又稱“冀南暴動”。
1935年春,為了貫徹落實中共北方局關于在直南開展游擊戰爭,舉行暴動的指示,以李菁玉為書記,劉子厚為組織部長兼軍事部長,王伯華為宣傳部長,李德為委員兼任縣中心縣委書記,張霖之為委員的中共直南特委于4月在任縣劉家屯召開會議,研究舉行暴動的方針政策,具體部署行動計劃。決定五月發動暴動,暴動以廣大勞苦大眾為中堅力量,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鹽民自衛”和斗地主、打土豪、“分糧吃大戶”為內容。劉子厚為武裝暴動的軍事總指揮,具體領導這次武裝斗爭。
劉家屯會議(雕塑)
參加冀南暴動革命前輩、領導人簡介
5月初,劉子厚、李德、劉振邦分別率滏西暴動隊攻打大北張、南樓、澤畔,向三個保安團發起進攻,打響了冀南暴動的第一響。1935年秋,任縣保安隊赴堯山縣的南汪店進行會訪,途中遭暴動隊伏擊,被打得丟盔棄甲,隊長被當場擊斃,其余全部繳槍投降,這次伏擊繳獲了大量槍支。到年底僅半年時間,開展大小武裝斗爭8次,暴動隊員發展到上千人,擁有八九百槍支。1936年1月成立了“華北人民抗日討蔣救國軍第一軍第一師”,劉子厚任師長。
南汪店大捷沙盤示意圖
1935年秋,特委領導張霖之帶領農民搶收了大地主馬新開、鄭子牛100多畝玉米。10月18日,劉子厚、劉振邦帶領數十名暴動隊員發動4個村數百名群眾,分了這一帶最出名的西馬橋村惡霸地主孫老青家的100多口袋糧食。孫老青被斗后很不甘心,揚言要與暴動隊對抗到底。臘月二十三晚上,在劉子厚的率領下又發動二十多個村的2000多名群眾,圍住了孫家大院,孫老青氣焰囂張,妄圖頑抗,憤怒的群眾燒了他家的高樓,分了他家1000多口袋糧食,就連他家過年的年貨也分了個凈光。這些都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斗志,冀南暴動推動了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打土豪、斗地主,“分糧吃大戶”的革命斗爭,像一團烈火迅速燃遍冀南25個縣,有50余萬農民踴躍參加。這一運動極大威懾了地主階級,都主動捐款、獻糧、獻槍,紛紛表示支持抗日救國。
火燒孫家樓(油畫)
冀南暴動震撼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蔣介石調集三個軍的兵力瘋狂“清剿”,在斗爭中被捕犧牲的共產黨員、暴動隊員和革命群眾達1500多人。在國民黨的殘酷鎮壓下,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前后持續了一年多時間,牽制了國民黨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紅軍長征,也為劉鄧大軍在冀南開辟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二是冀南暴動領導人劉子厚紀念展廳 劉子厚是冀南暴動主要領導人之一,先后任冀南特委委員、組織部長兼軍事部長、工農紅軍平漢線游擊隊大隊長、華北人民抗日討蔣救國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為我黨開展冀南游擊戰爭作出了卓越貢獻。建國后,劉子厚歷任湖北省省長,河北省省長、省委書記,國家計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等職,是第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中央委員,多次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接見。劉子厚在河北省21年的工作生涯,為河北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冀南革命紀念館建館以來,利用這一紅色教育平臺,組織開展各類教育實踐活動。與多所學校建立了聯系,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入隊入團宣誓,加強了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與多家機關事業單位開展共建活動,針對群眾路線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黨員宣誓等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提供服務,培育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無私奉公的工作作風;利用各類文化活動宣傳紅色文化,結合清明節、“七一”、抗戰紀念日等重要時期和重要節點,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學習先進人物等活動;積極開展了“請進來、走出去”活動,邀請革命先輩的后代來紀念館講解革命先輩的光榮故事,為提高講解員自身素質,多次組織他們到西柏坡紀念館、抗大和安平臺城紀念館參加培訓。此外,冀南革命紀念館還通過出版《百年子厚》、《冀南革命英烈故事集》書籍,拍攝《冀南風暴》紀錄片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進一步擴大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面,在全社會營造了良好的風尚。其中,紀錄片《冀南風暴》被中組部評為全國黨員教育最佳作品,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良好教材。通過各類活動,使參觀者從思想上感到震撼,心靈上得到洗禮,有力地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和影響力。
作為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冀南革命紀念館已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并成為干部群眾參觀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引導廣大市民和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冀南革命紀念館先后被評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黨史教育基地、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河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省老促會革命老區紅色(旅游)教育基地,邢臺市廉政教育基地等;同時,還是河北大學、邢臺學院、邢臺職業技術學院等眾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實踐教育基地。
獲取的部分榮譽牌匾
紀念館其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吸引了省內外的眾多參觀者。從建館到現在已經接待來自北京、山西、山東、河南、湖北等外地參觀者和省內石家莊、衡水、邯鄲、保定等地參觀者,每年達5萬余人次。